2018.12.18治水問題


書面質詢

    近年極端天氣出現的次數越趨頻密,本澳已經連續兩年受到超強颱風“天鴿”和“山竹”的吹襲,最高水浸高度分別是2.38米(天鴿)及1.9米(山竹),除了水災黑點內港區之外,連過往一些不會水浸的地方都不能幸免,居民對於明年還會再來的颱風季節實在心驚膽顫。


    特區政府已經表明將內港1.5米防洪牆及泵站一併放入中期計劃研究,原因是內港地質複雜且水土流失嚴重,防洪牆工程預計要打超過一百支迷你樁,以及灌漿防滲,需遷移超過兩公里的地下管線,加上要配合民署的內港北雨水站建造工程完成後,才有條件開展防洪牆工程;而灣仔水道近媽閣河口建設擋潮閘涉及三地政府跨區合作,工程更是開展無期,當局預計水底工程建設大概需時4年,但工程涉及基建改造、整體設計等因素,暫時未得知整體工程時間表。換句話說,現時政府並沒有任何的短期措施能紓緩內港水浸及海水倒灌問題,而計劃的中長期治水措施亦沒有具體時間表,該區的居民及商戶心裏更加“冇底”,一切只能聽天由命。


    至於其他地區的治水問題,政府今年曾經在城市規劃委員會上介紹了不同的方案,包括針對路環舊市區水患問題的“一岸”或“一湖”兩個整治方案,以及《逸園跑狗場原址土地利用規劃研究》當中建議興建地下蓄洪池,但自從這些方案及研究提出之後就沒有下文,遲遲未有規劃的修改方案、最終決定,亦沒有任何的動工時間。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除了防洪牆變成中期措施,令居民大感無奈之外,政府表示防洪牆以可抵禦20年一遇洪水,對應高程為3米(即潮高4.8米)為標準設計,但“天鴿”和“山竹”的最高潮水高度已分別為5.58米和5.2米,即該設計並未包括抵擋這些颱風級別的風暴潮,面對一年一遇的超強颱風和洪水,居民不禁質疑防洪牆的設計是否符合實際需要。為此,請問有關當局1.5米高防洪牆設計是否有需要作出調整?究竟何時才會開展相關工程?針對明年可能會再來的超強颱風,政府究竟有何短期紓緩水浸措施及應對方案?


    二、兩個整治路環舊市區水患方案當中,坊間普遍支持“一湖”方案,並有意見指出這個方案現時只是由譚公廟到路環碼頭,並未包括荔枝碗,請問有關當局會否集中研究和改良“一湖”方案?何時才會有最終決定,以便儘快展開有關工程,保障路環居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三、《逸園跑狗場原址土地利用規劃研究》有提到擬利用狗場的地下空間建設蓄洪池,但社會對是否興建蓄洪池有爭議,請問有關當局這個蓄洪池對水浸的紓緩能力有多強?能否減輕林茂塘、內港沿岸的水浸問題?未來會否進行更深入的實地研究,取得相關的綜合數據及資訊,以便更科學地作出分析及評估?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

 何  潤  生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2018.12.18治水問題-書面回覆.pdf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