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7關於聽力保健的預防、篩查機制及宣傳


書面質詢


    耳聾及聽力損失是全球面臨的重大公共健康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2021年發佈了首份《世界聽力報告》[1],報告指出全球超過15億人聽力受損,其中45至64歲的成年人,接近五分之一開始出現聽力受損;65至74歲的老年人有近三分之一明顯聽力損失。據社工局公佈的“殘疾評估登記證”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持有效聽力殘疾評估登記證的人士為4464名,當中55-64歲佔23.61%,65歲或以上的佔37.42%,對比2020年、2021年同期數據,這兩階段的人數和輕中度殘疾的人數均逐年上升,一定程度上反映長者聽力健康的問題[2]。


    雖然長者聽力受損普遍認為與身體機能衰退有關,但其實還受飲食、環境、疾病的影響,而且“聽不清”、“聽不全”帶來的不是簡單聽力下降的問題,如無及時幹預和治療,更會帶來心理及認知層面的問題,長期的溝通障礙容易導致聽力受損的長者不願交流,出現孤獨、焦慮、沮喪、自閉等情緒,嚴重會出現抑鬱症、失智症,極大影響晚年生活的質素。


    相比視力障礙和口腔健康問題,個人、家庭和社會對老年人聽力障礙的關注與重視都明顯不足,而且不單長者會面臨聽力受損的問題,《世界聽力報告》亦指出,全世界12至35歲之間的年輕人中,有一半正面臨聽力受損的風險,主要因為個人視聽設備音量過大,所以聽力損傷的預防和幹擾及相關宣傳相當重要。


    對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  聽力障礙一直以來被認為是“隱形的殘疾”,在防範老年性聽力受損的方向上,請問當局未來如何加強長者聽力損失的篩查、幹預工作?例如增設定期的長者聽力篩查計劃、加強宣傳工作,推動長者接受聽力篩查,以便及早發現聽力損失背後的健康問題?


    2、  在宣傳教育方面,請問當局如何加強相關工作,推動長者深入了解耳聾及聽力損失、助聽器使用相關的知識,扭轉“耳背”不需治療及帶“助聽器”不好的負面印象,以便有聽力損失的長者盡早就醫,避免影響生活質素?


    3、  面對現時年輕居民不當的用耳習慣,請問當局如何加強科普宣傳,如何透過學校、社團的網絡擴寬宣傳面,推廣“三個六十”原則(即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百分之六十,連續時間不要超過六十分鐘,外界聲音最好不超過六十分貝),提醒年輕居民注意監控音量和時長,讓廣大居民提早瞭解安全用耳、保護聽力的知識?

 

 


[1] 《世界聽力報告》正式英文譯名:(World Report on Hearing),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world-report-on-hearing

[2] 參考資料:https://www.ias.gov.mo/ch/swb-services/rehabilitation-service/cartao-de-registo-de-avaliacao-da-deficiencia


2022.12.07書面質詢(關於聽力保健的預防、篩查機制及宣傳)書面答覆.pdf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