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面質詢
垃圾處理問題向來困擾諸多國家及地區,目前本澳垃圾處理主要靠填埋、焚化、回收,建築廢料堆填區現已飽和,垃圾焚化中心亦正開展第三期擴建工程,提升其垃圾處理能力。但按填埋、焚化這兩種末端處理的方式非長久之計,而從回收角度來看,近年來政府推出多項分類回收措施,據2020年澳門環境狀況報告顯示,2020年每人每日1.74公斤的人均城市固體棄置量,這個數量對比新加坡、香港、北京、廣州等大城市仍處於高位,再者從回收率來看,包含政府主導的回收計劃及私人的營運回收在內的紙類、塑膠、橡膠及金屬等資源廢物回收率2020年僅為19.56%,近十年(2011年-2020年)的回收率平均約為20%,對比先進城市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垃圾回收工作需要政府、業界及廣大居民、旅客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回收行業不僅是一種生意,亦承擔了社會資源得到合理回收的社會責任,但目前該行業卻因場地不足、租金高昂、內地收緊廢料進口等日漸式微。綜觀全球,回收業缺少政府的支援都難以生存,加上澳門自身的體量不足,回收業更離不開政府的支援,讓這種間接服務於社會的邊緣產業得以生存。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了針對回收業設備資助及車輛資助計劃以外,會否有更多針對性的策略支援回收行業,例如推動博企或大型消費品行業等與相關回收企業進行對接,實現以支持業界發展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從事相關工作,長遠提升澳門廢品的回收率?環保局曾在回復議員書面質詢時[1]提及會研究對市場價值較低的資源回收物提供資助,請問現時有相關資助方案的構想嗎?
2.在2019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提及,政府將在建築廢料堆填區內撥出15,000平方米,供本澳回收業界競投使用,作為紙張、塑膠及金屬三類廢物出口前的預處理場地,雖然環保局在回復議員書面質詢[2]時有提及將推進在建築廢料堆填區內劃出供業界公開競投使用、作為三色資源回收物出口前的臨時預處理,但目前看2022財政年度的施政報告並未有提及這一點,請問政府當局預計何時會落實該計劃?在場地不足的問題上,未來還會有哪些其他措施支援回收行業,令回收業界為澳門環保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3. 澳門回收行業的中下遊多是社會中的基層弱勢人士,有不少人都是從事着體力工作,甚至一天都工作十數小時,現時的相關援助政策未能有效覆蓋至基層回收行業,未來會否考慮聯同社工局推出友善措施幫助相關的群體?
[1] 引用资料来源:施家倫議員於2020年11月27日提出的書面質詢之回覆,批示編號:1539/VI/2020
[2] 同第一条脚注的资料来源
2021.11.22書面質詢(回收行業長遠發展及提升本澳環保效率)書面回覆.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