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9旅遊承載力


口頭質詢

    去年全澳出入境總人次共1.79億,較2017年增加了5.9%,是連續第6年錄得增幅,而本澳入境旅客則達到3,580萬人次。港珠澳大橋於去年10月通車後,成為旅客的一個觀光熱點,大橋效應持續發酵,帶動訪澳旅客量持續上升,今年春節“黃金周”七天假期,訪澳旅客超過121萬人次,按年增幅26.6%,令本澳旅遊承載能力備受考驗。


    旅遊業是澳門經濟的重要支柱,創造了大量就業職位,帶動周邊產業發展,但大量訪澳旅客為澳門帶來可觀經濟收入的同時,無可避免地分薄了本地居民的社會資源及公共資源。雖然特區政府已表明未來並非追求旅客數字的突破,會更注重旅遊業服務質素,並強調旅遊承載力是動態概念,承載力會隨着旅客量變化、出遊行為、交通基建、旅遊基礎設施等情況有條件上調,惟至今旅客人數節節上升之餘,本澳交通及旅遊配套設施依舊未能跟上需求。每逢大時大節,關閘口岸勢必人頭湧湧,需要實施潮水式放行,剛開通不久的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候車區逼滿候車乘客,人龍甚至“打幾圈蛇餅”,議事亭前地、新馬路、大三巴一帶的傳統景點逼爆,一連幾日需要實施人潮管制,大量旅客過於集中在這些街區,令區內居民出行十分不便。發展旅遊業不單只為了經濟和賺錢,而是為澳門居民謀福祉,讓他們過更好的生活,過多的旅客會令旅遊質素下降,影響澳門旅遊城市的形象及招牌,甚至有可能激起本地人與旅客之間的矛盾,因此特區政府必須正視旅遊承載力問題的嚴重性,調整旅遊業的步伐,積極改善旅遊配套,提升本澳的旅遊承載能力,減少對居民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確保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請問有關當局現時本澳的旅遊承載力及旅遊接待能力是否已經達到飽和?還是到達臨界點?如何平衡旅遊業發展和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旅遊承載力並非是固定的,那麼未來有關當局有何具體措施提升本澳的旅遊承載力?


    二、《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指出在旅客低增長情境下,2025年本澳旅客總人數將有3300至3500萬人次,在適度增長情境下,將達到3800至4000萬人次,但去年本澳入境旅客已超過3,500萬人次,該規劃的評估是按照2015年數字作為基數進行估算的,實際情況比規劃估算發展得更快,由此可見4000萬人次大關很有可能會提早到來。被動應對並不是治本之策,請問有關當局會否對相關規劃進行檢討或修改,未來有何具體的應對政策或措施?在延長旅客留澳時間、優化客源結構、改善整理旅遊質量方面有否訂定明確的指標?


    三、《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指出議事亭前地—大三巴牌坊區是現有的擠擁旅遊地區,媽閣廟—海事博物館區、氹仔舊城區和龍環葡韻則屬於潛在,因此把旅客分散到不同的旅遊景點,緩解市中心的擠擁情況迫在眉睫,但當局過往的旅客分流措施成效並不顯著,而且分流路線的旅遊配套不足,請問有關當局有何具體改善措施?會否研究開發更多新景點及新旅遊產品,例如:增加海上遊站點、主題公園、大型購物中心,或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合推跨境旅遊活動等等,提高本澳旅遊的多樣性?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

何  潤  生

      二零一九年二月十九日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