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3重新規劃栢港停車場


議程前發言

立法會議員 何潤生


    本澳內港一帶為水浸多發地區,每逢遇上惡劣天氣或天文潮汐,區內居民商戶都爭取時間自行做好防風防潮措施,同時亦盡可能將車輛轉往高處停泊,以減少水浸所招致的經濟損失。現時區內除了位於介乎爹美刁施拿地大馬路及巴素打爾古街之間的栢港停車場,其地面層設有35個向公眾開放的重型車輛泊位及一至四樓合共提供287個向公眾開放的輕型汽車泊位外,就只有近期落成的沙梨頭新水上街市停車場提供的116個輕型汽車泊位和194個電單車泊位。除此之外,內港一帶多屬橫街窄巷,又以低層舊樓居多,合法的停車設施非常有限。


    加上,有不少居民反映,礙於去年“天鴿”一役的慘痛教訓,現時對於位處地庫的停車設施依然心有餘悸,因而,即時能夠提早接收風暴潮信息,但往往為尋找合適的停車設施而花費不少時間。對此,區內有居民提議,對現有的栢港公共停車場進行擴容或重建,增加區內泊位。事實上,內港一帶人口密度相對較高,短期內亦難有多餘的土地增建新的公共停車場,而栢港公共停車場為單幢式樓宇,如施工對周邊影響相對較少,有關提議未嘗不是一個突破點。


    為此,本人促請特區政府認真考慮將現有四層高的栢港停車場進行升級擴容,可研究增設更多停車樓層或重新規劃為倉儲式的立體停車場的可行性,以增加區內的公共泊車空間,相信有助緩解泊位緊張的問題之餘,亦可減少車主於風雨期間疲於奔命地搵位“救車”之苦。


    另外,近年有不少國家或地區,包括內地多個省市都陸續嘗試採用模組化、組合化的方式建設立體停車場,透過在工廠預製停車場模組,再運往現場完成組裝,既縮短了建築時間,亦大幅降低了建築成本,同時令車位的供應免受土地資源的制約。因此,本人建議特區政府將一些位處舊城區且未具迫切發展需要的土地平整成為臨時的公共停車場,同時可參考內地省市的經驗,將其中具條件的土地可試點興建這類預製裝配式的立體停車場,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紓緩舊城區泊位緊張的問題。


二零一八年八月十三日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