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5關於旅遊活動創新


書面質詢


    隨著防疫及出入境政策兩度放寬,如今本澳與內地、香港的進出情況基本恢復到新冠疫情前,內地居民來澳團隊旅遊亦已全面恢復,攔在本澳經濟復甦道路的阻礙已基本掃清,特區政府更是率先提出以二零一九年四千萬旅客標準做復甦準備,對各行各業而言,均是一個利好信號。


    但特區政府應如何做好準備,走好這條復甦之路便是接下來要面對的重要課題。在吸客宣傳、旅遊活動創新上,應如何讓旅客感受新面貌、新景象、新體驗,突出澳門與其他旅遊城市的差異?其實從新春期間“新馬路任我行——步行區試行計劃”新活動的成功舉辦,便從實例上印證社區旅遊活動須不時創新,讓居民、旅客在熟悉的環境,感受全新的體驗。然而,在"促經濟"的道路上,同時也要"顧民生",新馬路作為本澳重要的交通主幹道,封路舉行活動對交通的影響甚重,加上步行街對於行人安全、消防要求及附近民居的出行也造成影響,所以如何持續進行軟硬件的優化,便是續辦活動的重要考慮因素。同樣道理也適用於正在發展的不同旅遊區。


    另外,縱觀現時整體旅遊狀況,旅客依然較為集中前往傳統熱門景點,甚少深度走進社區,惠及社區商戶,而熱門景點承載力有限,人潮密集也會降低旅客舒適感,影響當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所以旅客有重回高峰的跡象,便要更快地考慮分流問題。


    對此,從創新旅遊活動、開發新景點和適度引客入社區的角度,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  “新馬路任我行”活動為居民、旅客帶來新體驗,但因交通、消防等因素限制,不能長時間舉辦,請問當局未來應如何深入優化世遺景點區的旅遊線路,令各個景點間產生聯動?如何聯合業界創設更多新穎的旅遊活動,完善現場景點遊覽路線、交通指引等旅遊硬件設施?如何透過不同活動,引流旅客至周邊福隆新街、十月初五街、草堆街、關前街等特色街道,長遠延伸至內港一帶到媽閣?未來如何將“任我行”的經驗沿用到澳門、氹仔、離島等特色街道,以步行街或小廣場項目的形式串聯周邊的商圈、景點?又例如瘋堂斜巷步行街已具備初步基礎,該區的歷史、文創資源豐富,是否可以考慮投放更多資源,與業界共同合作,提振社區經濟活力?


    2、過去政府以特色街道+AR體驗形式打造了“關前薈”、“悠氹仔”、“悠路環”,收效突出,現時活動已結束,請問當局未來會考慮在哪些地區續辦類似的活動?近期政府亦推出了大三巴牌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備受旅客和居民歡迎,請問未來有否其他旅遊+科技的規劃,例如推出更多世遺景點與AR技術、VR技術、MR技術、3D技術等新科技結合的互動展?


    3、如今旅客來澳門遊玩不再是高度集中博彩、購物,而是對吃喝玩樂及當地人文氛圍深度體驗有了更高的要求,當局亦優化宣傳策略,利用社交平台、網紅等新穎形式宣傳,並開始推動海外推廣宣傳活動,請問經濟、旅遊、文化等相關部門未來如何加強跨部門長期合作,共同利用好創意城市美食之都、澳門世界文化遺產兩張名片,結合當下社會文化潮流,發展更多旅遊+項目,並引流入社區,盤活社區經濟,減輕熱門景點的壓力?

 

2023.02.15書面質詢(關於旅遊活動創新)-書面回覆.pdf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