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面質詢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大灣區的戰略定位之一是成為具有全球影響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措施是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現時粵港兩地在科技創新領域方面各有優勢,但澳門的科創產業卻不是很發達,即使現時已經有四所國家級實驗室落戶本澳,在中醫藥、智慧城市物聯網、月球與行星科學、集成電路等領域開展基礎研究,澳門的科創能力正逐步提升,但現階段更多的只是體現在科研成果,未能與產業鏈相結合,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生產力,更欠缺屬於本澳自己的新興科技產業計劃,難以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本澳的科研創新專才緊缺,導致科創競爭力偏低。儘管近年特區政府越來越重視培育本地科研人才,加強與外地科技人員交流學習,大力推廣科普教育,但根據教育暨青年局的統計數字,2018/2019學年正規教育高中畢業生修讀資訊科技專業的學生只有5.1%,可見學生現時仍未意識到科技發展對本澳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亦體現到特區政府對科技人才的培養缺乏全面的規劃。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到,經濟局與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澳門電貿股份有限公司將合併為經濟及科技發展局,請問有關當局現時這些部門合併的進度如何?有何具體安排?
二、有關當局今年8月回覆議員質詢時提到:“研究推出資助計劃,支持科研團隊的成員帶項目成果創業,並會與本地及大灣區成果轉化機構合作,推動本澳高校、企業參與成果配對活動。”請問有關當局資助計劃預計何時會推出?具體內容為何?現時本澳有哪些高校的研究項目成果可以轉化,並與相關機構及企業合作,推動產學研結合?
三、 對於本澳缺乏特定範疇的資訊科技人才,請問有關當局會否重新檢視中小學的科創教育,並與大專院校商討增設更多獲資歷架構認可、不同類型的資訊科技範疇課程?又或者會否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例如:新加坡的推行能力轉移計劃,聘用外地專家轉移專業知識和技術予本地企業和員工?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
何 潤 生
二零二零年九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