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3立體停車場


書面質詢

  眾所周知,泊車位不足問題一直困擾著各類駕駛人士,截至2018年6月,本澳註冊機動車已經達到238,006輛[1]。而當局亦曾指出,現時本澳每公里道路有560部機動車輛,數量相當多[2]。面對如此龐大的機動車輛數目,加上土地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即使增建新的泊車位,也只是杯水車薪。倘若特區政府未能以科學及創新思維增建泊車位,相信難以有效解決居民“泊車難”的問題。


    事實上,在發展傳統的平面停車場日趨艱難的情況下,立體停車場已經成為未來解決“泊車難”的一種主流趨勢,美國、日本、韓國以至歐洲不少國家早已普遍使用。而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財政部等八部委亦於2015年8月發佈《關於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鼓勵城市建設停車樓、地下停車場、機械式立體停車庫等集約化的停車設施。因此,目前內地不少城市如廣州、深圳、南京等地已逐步推廣立體車庫,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充分利用城市空間,較平面停車場停泊更多的車輛,透過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泊車系統,駕駛者只需把車輛放在地面而無須進入停車場及啟動車輛引擎,升降台就會直接將車輛移送至特定停車位或由停車位運送至出口,全過程都可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加上現時內地不少立體車庫的建設是採用模組化、組合化的方式,車庫模組先在工廠預製,方便現場組裝,明顯縮短建築時間,大大降低了建設成本。上述有關內地的經驗和做法特別適合土地資源緊絀的城市,實在值得特區政府認真研究和借鑒。


  為此,本人提出下列質詢:


    一、鑒於本澳車位不足,當局會否考慮將各區一些閒置土地平整,改建為臨時停車場供居民使用?倘若有部份閒置土地的實際環境及條件許可,當局又會否研究參考內地的經驗,結合本澳的現實情況,試點興建立體停車場,紓緩“泊車難”問題?


    二、近日,有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建議特區政府重新規劃位處爹美刁施拿地大馬路及巴素打爾古街之間的柏港停車場,透過增設更多樓層,令停車場可以容納更多的車輛[3],請問當局會否考慮建議的可行性,並研究將栢港停車場改建成為倉儲式的立體停車場,舒緩該區長年車位不足的問題?


  三、工務部門於2015年底曾透露,正有三個立體停車場在處理中,其中兩個是倉儲式,一個是機械式,即在同一車位上加裝機械設備,一個車位可分兩層或更多,“層層疊”以停放更多車輛,當時由於個案在處理中,不便透露項目地點及詳情[4]。但時至今日,只見當局公佈立法會前地計劃興建的地下停車場採用機械式倉儲及一般的複合設計,合共提供200個輕型汽車泊位及50個電單車泊位,供立法會內部使用[5],其他卻未見下文,請問當局現時情況如何?究竟立法會前地的地下停車場是否屬於上述提到處理中的三個立體停車場之一?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

何  潤  生

      二零一八年八月三日


[1] 2018年6月運輸及通訊統計月刊,統計暨普查局網站。

[2] 2018年7月19日交通局局長林衍新於立法會全體大會上之發言。

[3] “陸南德:重新規劃栢港停車場”,2018年8月2日《澳門日報》。

[4] “兩倉儲式一機械式 政府審批三立體停車場”,2015年12月30日《澳門日報》。

[5] “立會前地停車場採半倉儲設計”,2018年1月18日《澳門日報》。


2018.08.10巴士服務續約問題.pdf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