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9有關水坑尾行人天橋石屎剝落的書面質詢


書面質詢


        水坑尾鴨巷行人天橋近日發生石屎脫落事故,磚塊大小有約十平方厘米,所幸事故無人受傷。事後亦見有心人在通道上設置標識牌,提醒居民小心出入;但鴨巷通道狹窄,居民若在羅憲新街上天橋,落橋拐彎至水坑尾街或伯多祿局長街,則無可避免於天橋下通行,被石屎砸中的風險頗大。


        其實,自水坑尾至東望洋街一帶有數座行人橋,大部分都啟用已久,且出現不同程度的耗損;複查記錄得知,於2021年雀仔園附近的另一座行人天橋,亦曾發生石屎剝落事故,期時工程界指出,問題可能由於天氣潮濕,或橋底與橋躉的狹縫位容易藏水所致,建議用紅外線檢測機找出天橋温度差,或以敲鎚等方式檢測,以預防問題發生[1];又建議在設計和興建公共設施時,應該選擇較耐用的物料,減少裝飾性材料,避免公共設施出現損壞和石屎等脫落的情況[2]。


        今日事故重現,有關公共建築維修保養責任,以至恆常巡查、工程質量管理如何完善以保障社區公眾安全,都值得大眾關注探討。


因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      橋樑、天橋、隧道、道路、政府部門大樓等公共建築的檢測、巡查等例行工作隸屬哪一個部門管理?如出現石屎剝落等問題,由哪一個部門負責?倘若真的砸傷途人,是否由政府機構負責履行賠償義務?


二.      《都市建築法律制度》生效實施已有九個月,《制度》明確業主對自身樓宇有維修保養的責任;政府物業及公共道路,是否有日常維護的機制,相關機制具體情況如何?是否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三.      是次水坑尾天橋石屎跌落的原因是什麼?當局將採取怎樣的維修方法,既「治標」又「治本」?目前本澳公共建築牆身使用的物料耐用度、施工質量是否達到一定標準?與往昔比較,物料耗損周期是否有延長?如何減少因物料損耗而重複維修,對街坊出行所做成的不便?


[1] 2021年4月8日 力報 雀仔園行人天橋疑因潮濕石屎剝落 工程師:其實當局可「做多少少」

https://www.exmoo.com/article/172127.html?fbclid=IwAR0jQym4FYgYoixSECk_tTGuSUV0CgK0JZpXNhDRe-SPHipxEyKuuFNFqLY

 

[2] 2021年4月6日 澳廣視新聞 工程界倡引入電子掃瞄檢測公共設施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206724217917199


2023.05.19書面質詢 (有關水坑尾行人天橋石屎剝落的書面質詢)書面回覆.pdf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