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4旅遊承載力


書面質詢

    今年春節黃金周七天假期(年卅至年初六),訪澳旅客累計1,213,487人次,按年增幅逾兩成六,澳門各口岸於年初三出入境人次逾66.2萬,已創下新紀錄,單日入境旅客亦突破22.6萬人次。隨着旅客數量再創新高,澳門旅遊承載力“爆錶”問題日漸突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由於澳門旅遊資源相對單一,且部份地區旅遊配套不足,每逢節假日,議事亭前地、新馬路、大三巴等傳統旅遊旺區人滿為患,例牌“逼爆”,警方分時段實施人潮管制,雖然有助疏導人群及維持秩序,但對該區的交通及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和困擾,亦為旅客帶來不太理想的旅遊體驗,相反本澳其他區域及街道相對冷清,街區的商戶並未因大批旅客的到來而受益。在土地空間資源本已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如何良好地接待大量訪澳旅客,同時又不影響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已經成為政府不可避免和拖延的管治課題。


    澳門的長遠定位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旅遊業及其相關行業的發展十分重要,不能只重量不重質,否則有何旅遊休閒可言?去年入境旅客已經超過3500萬人次,可以預見未來旅客數量還會持續上升,特區政府應未雨綢繆,及早對旅遊承載力問題作出監測和前瞻性的風險評估,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不然一旦社會不堪重負,問題“引爆”,旅遊服務質素和居民生活質量都會整體下降,各方面的風險和意外將同步增加,對澳門旅遊業的傷害和影響更是十分深遠。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政府曾不止一次強調旅遊承載力是動態概念,並非固定的,會隨着旅客量變化、出遊行為、交通基建、旅遊基礎設施等情況有所改變,承載力有條件再上調,但政府委託旅遊學院進行的澳門旅遊接待能力研究只在2015年公佈過一次,即2013至2014年度的研究,報告認為當時澳門的旅遊接待力已達飽和,但之後再沒有任何的相關資訊,而特區政府在2017年底公佈的《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提出會繼續採用旅遊學院進行的居民和旅客調查結果,對社會狀況監測和跟進。那麼請問有關當局,經過幾年的發展,本澳的旅遊承載力及旅遊接待能力是否有所提升?是否已經達到飽和?會否適時公佈最近的旅遊接待能力研究,供社會參考及掌握情況?


    二、節假日期間,傳統旅遊旺區旅客人流過度集中,請問有關當局會否在不同區域發掘及創造更多新景點和旅遊元素,例如:興建主題型的休閒旅遊設施、大型購物商場等,有計劃地分流因不同目的而來的旅客,降低傳統旺區的旅遊壓力,為居民騰出生活空間,提升本澳的旅遊承載力?另外,澳門歷史城區有20多處歷史建築,當局亦推出了八條“論區行賞”步行路線,民間甚至票選“澳門八景”及“澳門新八景”,這些都是本澳的旅遊資源,未來有關當局將如何進一步推動這些景點的發展,根據不同需求引導旅客走不同路線,鼓勵他們到本澳不同地區進行深度遊?如何藉着大數據分析旅客偏好、景點人流等情況,善用地區旅遊資源,加強旅客分流,打造智慧旅遊城市?


    三、新春期間,本澳各出入境口岸人流總數都有升幅,關閘口岸的人流量依舊最大,港珠澳大橋口岸則躍升成為澳門第二大口岸,與此同時,佔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的氹仔客運碼頭的使用量卻是倒數第二,可見該口岸並未得到充份利用。隨着未來青茂口岸的開通、蓮花橫琴兩口岸的合併,本澳陸路口岸逐漸增多,請問有關當局未來將如何充分利用不同口岸,完善各口岸周邊的配套,因應情況為各個口岸制訂角色分工,做好協調,避免旅客過份集中在個別口岸,加大口岸的壓力?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

 何  潤  生

      二零一九年二月十四日


2019.02.14旅遊承載力-書面回覆.pdf





回最頂